東方前十八代祖師承運金線道統 

道乃至中至正,至善至,不偏不倚,大公無私的,居於中央戊己土,真中的至善地,我大中國,自古以來,稱為中原,中國,又稱中華,這實有深遠的意義呢,蓋因中國,位於地球之最中心,而國之後方,四川新疆,背控高山,古昔稱為須彌山,以後又稱崑崙山,現名作喜馬拉雅山,這個山,為全世界的最高峯,故稱為世界之屋梁,全球的地脈,悉從此崑崙發源,崑崙上對天河,河水倒下崑崙,而通黃河出瀛海,黃河流域,地質多黃土,黃河之水,始終渾濁而黃色,若中國將出聖君,或將降生聖人時,才有澄清數日,以顯瑞祥,按此黃河,透崑崙通天河,乃位乎天地中央戊己土屬黃之左證。

我國既位居於天地之中心,是以維皇上帝,創造宇宙,降生人靈萬彙,自然先從中心點之中國着手,後乃漸次及於四周,此理之當然也。易曰:「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,美在其中,而暢於四肢,發於事業,美之至也」。此亦不外乎其理。所以中國,位於天地之最中,兼有悠久傳統之善德,堪稱為至善地,是以為降道之中樞,為道德之淵源,為文化發祥地,聖王賢聖多降生於中國,所以中國,先有七聖來治世,河出圖,洛出書,伏羲得之,仰觀俯察,而畫八卦,首創一畫開天,以闡明天地之奥妙,大道始得。

 

第一代道統祖師伏羲氏

      金線大道,必有真天命,天命者,維皇上帝之明命也。祖師者,乃奉承道統,應運救世而降,其因在先天奉上帝之明命,所以在後天代表上帝,為兆民之明師,自古以來代代相承,單傳獨授,傳遞心印真法不二法門,以做修道者歸本的道繩,故荷担金線者,也就是受天命之差遣者。受天命也非容易,過去先王古聖,雖然都是富甲天下,貴為天子,然為了教化庶民,治平天下,及超生了死,不得不拋一切榮華富貴,千里訪明師,萬里求真宗,幾乎跑遍天下,涉盡山水,拜了很多師,磕了多少頭方才感動皇天,而派明師指點傳授。

      伏羲皇帝,亦不能例外,當初曾經拜過二十三位名師,末得真傳,後來過到第二十四位的明師鬱華子,才得到上帝的真道,而為第一代承運道統的祖師。伏羲氏王買下後,天示龍馬於河,且仰觀象於天,俯觀法於地,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始作先天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繼而闡揚道宗,而道脈一線相傳。  上帝勅封為東方青帝。

      伏羲氏姓風氏,都成(河南淮陽),教民佃、漁畜牧,家畜的飼養,並制嫁娶,有了家族制度,並畫八卦,造書契,在位一百十五年,傳十五世,凡一千二百六十年。

      伏羲號太昊,以木德繼天而王,象日月之明,故曰太昊。白虎通號:三皇者,何謂也?謂伏羲,神農,燧人也。

 

第二代祖師神農氏

      第二代祖師炎帝神農氏,亦稱烈山氏,姓姜氏,都陳(河南淮陽)遷山東曲阜,焚燒山林,發明耒耟,耕田用的器具,考察土宜,教民農作,播種五穀,並定日中為市,以物易物,正式有了交易行為,並嚐百草,制藥醫病,作方書,歷史上稱為新石器時代。

      神農皇帝,當初曾經拜過十一位名師,但未得真傳,後來遇到第十二位的名師赤松子,才得到上帝的真道,成道後,上帝勅封為南方赤帝。

      神農氏在位一百四十年。

 

第三代祖師黃帝軒轅

      第三代祖師黃帝軒轅氏,黃帝「有熊氏」以土德王,母感電光繞斗而有娠,生帝於軒轅之邱,因名軒轅,姓公孫。誅蚩尤,於涿鹿,天下諸候共尊為天子,國於有熊,故號有熊氏,長於姬水,故又以姬為姓,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,在位一百年,建都於有熊(河南新鄭),他的領域,東至於海,西至於崆峒(在甘肅平涼西),南至於江,北與葷粥為鄰,他的時代約當西元前二千六百餘年,為中華民族開始建國,當時有許多發明,如日常生活所需,宮室、貨幣、醫術、,衣服(黃帝的元妃嫘祖始治蠶桑),舟車、弓、矢、指南車、曆數、天文、音律等等文物齊備,還有史官倉頡且造作書契,大概是將原始的文字圖畫加以整理而成。並且禮明樂備、男女有別、尊卑有等、長幼有序,建立了制度文章,道的秩序(人類生活的法則),在中國真正的建立起來。

      黃帝征服蚩尤,統一天下,拜過七十二位師,未得真傳,最後遇到七十三位的明廣成子,才得到上帝的真道(內聖外王傳心之始)。大道也由此而接衍傳遞,成道後,上帝勅封為中央黃帝。

     

第四代祖師少昊

      第四代祖師少昊,亦作少。巳玄囂,金天氏,軒轅皇帝之子,元妃嫘祖所生,姓姬,名摯。修太昊之法,故曰少昊;以金德王,故曰金天氏。

 

第五代祖師顓頊

      第五代祖師顓頊, 姓姬,曰高陽氏,建都帝丘,乃軒轅黃帝之孫,始作歷法。

 

第六代祖師帝嚳

      第六代祖師帝嚳, 姓姬,諱穸,曰高辛氏,建都西毫,乃軒轅黃帝之曾孫,少昊之孫。

 

第七代祖師帝堯

      第七代祖師帝堯,古唐帝,帝嚳次子。母感赤龍之祥,孕十有四月而生堯於丹陵育於母家「伊」侯之國,後遷「耆」,故曰「伊耆氏」,受封於陶,復封於唐,故又稱「陶唐氏」,其號曰堯,史稱唐堯,以火德王。觀天象授民時,便利農作,在位九十八年,以子丹朱不肖,讓位於舜,始傳心法。

 

第八代祖師帝舜

      第八代祖師帝舜,虞舜接傳心法,在位四十八年。古虞帝,姓姚,名重華,曲盡孝道,唐堯禪以帝位,並傳授心法,攝政二十八年,天下大治,堯崩始踐天子之位,以土德王,有天下之號曰「有虞氏」,其號曰「舜」,史稱「虞舜」,在位十八年,以子「商均」不肖,傳位於禹。

第九代祖師夏禹

      第九代祖師夏禹,夏代開國之主,姓姒氏,諱文命,建都陽翟(河南禹縣),又曾都安邑(山西安邑)或平陽。前唐時代,洪水氾濫,堯帝命崇伯鯀去治理,鯀專採防堵的方法,九年無成,被堯殛死。舜做了天子以後,又命鯀的兒子禹來負責治水,禹是很傑出的人才,他改用疏導的方法,歷時十三年,全心全意來治水,甚至於三過家門而不入,最後把,江、淮、河、濟諸水均被通流注於海,而導河之功尤大。他不僅消除水患,且大興農田水利,造福民生至大。

      夏禹受舜禪讓為天子,國號夏,史稱夏禹;收九牧之金,鑄九鼎,象九州,在位八年,並得授心法接續道統,嗣後君子世襲,傳十四世十七主,至桀暴虐無道,天命喪失,為湯所滅,傳國四百三十九年。

 

第十代祖師伊尹

      第十代祖師伊尹,諱摯。商之賢相。耕於有莘氏之野,湯三以幣聘之,始往就湯,湯伐傑,滅夏,遂王天下,伊尹之功為多,湯尊之為阿衡,湯崩,其孫太甲無道,伊尹放之於桐,三年,太甲悔過,後歸於毫。年百歲卒,帝沃丁葬以天子之禮,孟子稱為聖之任者。

 

第十一代祖師商湯

      第十一代祖師商湯姓子氏 ,諱履,建都於毫(安徽亳縣),湯是一位有才能的人,又得賢相伊尹的輔佐,國勢更為堅強,成為東方明主。商朝人注重祭拜鬼神禮節,做任何事情,都要先占卜問神。現在祭祀祖先,就是從殷商時代傳下來的。

      商王成湯,善政親民,每年多次出巡,訪問民瘼,探求民間疾苦,設法改進,伐夏救民,天下歸之。

      商湯承運接衍道統,在位三十三年,凡十六世二十八主,傳國六百四十四年;至紂王無道,天命轉移西歧文王接衍。

 

第十二代祖師太公望

      第十二代祖師太公望,本姓姜氏,其先封於呂,從其封姓,故曰呂尚,或曰姜尚,字子牙,道號飛熊。周朝東海許州人,乃金精子降世。年老隱於磻溪,垂釣渭水,日誦黃庭,悟道修真,若悶時,持絲綸倚綠柳而垂釣,其意不在魚,姜公曰:「吾在此,名雖垂釣,我自意不在魚,吾在此不過守清雲而得路,撥陰翳而騰霄,豈可曲中而取魚乎,非丈夫之所為也。吾寧在直中取,不向曲中求,不為錦鱗設,只釣王與侯。」故魚鈎是直的。

      太公望,繼天立極,代天宣化,傳授真宗大道。

 

第十三代祖師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公

      第十三代祖師周文王姓姬氏,諱昌,乃古公亶父太王之孫,季歷之子,演易六十四爻作後天八卦。殷商紂王時為西伯,紂王驕奢逸樂,暴虐無道,專恣自是;崇侯虎讒之紂王,文王被囚羑里七年;其臣散宜生等獻紂以美女玉帛,得釋歸。文王勤儉愛民,積善施仁,得釋後,益行善政,各方諸候及賢士多來歸附。文王為人至孝,父親王季,母親太任。

      第十三代祖師周武王,文王之子,諱發,殷末,嗣為西伯。殷紂無道,武王率諸候東徑,戎車三百,虎賁三千,甲士四萬五千,與殷軍於牧野,附周的諸候也出兵相助。殷軍雖有七十萬人,但缺乏戰鬥意志,前徒倒戈,紂王逃回行都朝歌,自焚而死。武王即天子位,乃代有天下,建都於鎬。武王事文王至孝,亦如文王之事奉王季,每日必問安視膳,其純孝也如此。君子曰:文武聖聖相承,孝德可以冠萬世云。

      第十三代祖師周公,姓姬,諱旦,周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。武王卒,子成王位,年幼,由周公攝政當國。周公輔佐成王,在攝政的七年中,平定東方的亂事,建立封建王國,輔建周室,改定官制,並制禮樂,受到後人的一致推崇。周公締造經營,完成封建與宗法制度。

 

第十四代祖師老子

      第十四代祖師老子,父姓韓,母感天筆下肇,在李樹下生他,因改姓李氏,諱耳,字伯陽,諡曰聃尼。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,周之守藏史也。當初曾經拜過八位師,未師真傳天道,最後遇到第九位明師鴻鈞子,才得真道,人稱道德子。

      老子為道教之始祖,其實道教淵源於元始,由元始而化三清,三清乃是三位一體,表無極、太極、皇極,以三極而立極,繼傳元始之大道。

      老子為發揚道宗,東渡孔子,闕里傳猶龍之嘆。老子修道德,其學自隱無名為務,不求聞達。久居周庭,見周之衰微,便辭官西行,當他騎著青牛要過涵谷關時,關令尹喜,突見一片紫氣彩霞之瑞騰空,知有異人近關卡。老子至關,關尹子喜曰:子將隱矣,強為我著書。於是老子乃著道德經五千言,以明其道,及清靜經化世,而後便出關西去,莫知其所終。

      道德經主要在闡揚正道,道雖無形象,却無所不在,是自然界的法則,這法則若作用於人生,便可稱之為德。

 

第十五代祖師孔子

      第十五代祖師孔子諱丘字仲尼,春秋魯國昌平鄉人,乃水精子化身,今山東曲阜縣闕里人,生於西元前五五一年,距今已二千五百三十多年了。當初曾經拜過六位師,未得真道,孔子五十一歲年,為了學道問學,不遠千里訪明師,最後遇到第七位明師道德子,問禮於老子,才得到上帝的真道,經老子一番教誨授道後,孔子深佩不已,形容老子的道德圓融而所不遍,而發猶龍之嘆。

      孔子極博學,又是一位温良恭儉讓的君子。在朝政上,他是個才識兼備風度高尚的政治家。在野時,又是個循循善誘,誨人不倦的良師。他是個樂天知命,不因顛連貧困而易其操守。他無所謂煩惱,不繫情於物,順天理而無私慾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。

     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,明傳詩書暗傳道於天下。晚年刪詩書、訂禮樂、贊周易、作春秋、倡聖道、垂道統、繼往開來、杏壇設教,闡明永不朽之真理,立萬世不易之定論,為儒家的祖師。。一生學不厭、教不倦、有教無類,弟子三千,賢人七十二,足為萬世師表。卒年七十三,後世尊稱為「至聖先師」。

 

第十六代祖師顏子、曾子

      第十六代祖師顏子諱回,字子淵,春秋魯國昌平鄉人,今山東省曲阜縣人,生於西元前五二一年,少孔子三十歲,天資聰睿,敏而好學,得孔子的教誨與真傳。顏回家境貧窮,雖居困境,而能泰然處之,正所謂君子食不求飽,居不求安,安貧樂道哉。

      顏子得孔子真傳後,初列十哲,後配享孔子祀典,尊為復聖。

      第十六代祖師曾子諱亨字子輿,春秋魯國南武城人,少孔子四十六歲,為孔門中最年輕的一位,亦是最長壽的一位,父名曾晢,皆為孔子弟子,曾子為人忠厚,天性魯鈍而純善通孝,事親至孝,悟聖道一貫之至,得授心法,述大學,作孝經,獨傳孔門心法,以授子思,接續道脈,後世尊稱為「宗聖」。

 

第十七代祖師子思

      第十七代祖師子思姓孔諱伋,字子思,春秋魯國人,孔子之孫,受學於宗聖曾子,獨傳孔門心法,後世尊稱為述聖,作中庸之書四十九篇,及子思廿三篇(漢志著錄),以述聖祖之業。授弟子孟軻之徒數百人。宋朱熹序中庸略謂夫子之道,當時見而知之者,惟顏氏曾氏之傳得其宗。至子思則去聖遠而異端起。子思懼夫愈久而愈失其真,於是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,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,更互演繹作為中庸,以詔後之學者。

      子思生於西元前四九二年,年六十二卒。

      子思曰: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,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,非道也。

     

 

第十八代祖師孟子

      第十八代祖師孟子諱軻,字子輿,戰國鄒人(今山東省鄒縣)生於西元前三七二–二八九年,魯公族孟孫之後,史記列傳云。受學於述聖子思子,獨傳孔門心法,述仲尼之意,。道既通,遊事齊宣王,宣王不能用,適梁,梁惠王不果所言,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。當是之時,秦用商君,富國強兵。楚用吳起,戰勝弱敵。齊威王宣王用孫子、田忌之徒,而諸侯東面朝齊,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,以攻伐為賢。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,是以所如者不合,退而與萬章之徒,序詩、書,述仲尼之意,作孟子七篇,其說尊王賤霸,重仁義,輕功利,創性善之說,闢異端,傳聖道,謂人皆可以為堯舜。孟子以仁義為旨,勸善化民,導人入聖。以禮為門,義為路,仁為安宅,德為裝修,大道為內牆。

      孟子闡揚孔門正道,元文、宗封為亞聖鄒國公。明世宗罷封爵,但稱亞聖,亞,次也;稱孔子為至聖,故稱孟子為亞聖,謂其次於孔子也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oktakhongkong28 的頭像
    boktakhongkong28

    歷代祖師事蹟

    boktakhongkong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